当然,即使发展路上遭受重重阻力,喜马拉雅仍是当之无愧的“音频第一平台”,其内容丰富度和用户规模仍是不少同行望其项背的,而正是这样的光辉与发展困境,共同交织构成当下的喜马拉雅。

这正是喜马拉雅的红与黑。

红: “耳朵经济”的爆破

面对当下的挑战,我们不能忘记喜马拉雅创下的光辉战绩。

例如在用户规模上,据艾媒咨询2019Q1数据显示,喜马拉雅的平均月活为8955.2万,远超第二位蜻蜓FM的3589.1万,稳居行业首席。

例如在消费刺激上,自2016年首提知识狂欢节后,喜马拉雅便掀起一股造节狂欢, 蜻蜓FM携“91倾听日”入场,荔枝FM领“荔枝声音节”参战,音频行业好不热闹。

不过,当其余音频玩家遥望喜马拉雅“123狂欢节”在2018年创下的4.35亿元销售额,这“音频第一狂欢节”的帽子还是得喜马拉雅来戴。

但,在这些桂冠背后,是喜马拉雅对内容和用户的深耕。

喜马拉雅在内容端下得功夫可不少。从2014年吴晓波频道入驻,到2016年马东领衔的《好好说话》上线,利用大IP绑定的忠诚粉丝来拉升平台流量,喜马拉雅很早就践行了内容平台的这条通行法则。

在此基础上,喜马拉雅不断强化自身“IP军备”。2018年1月,喜马拉雅宣布将与郭德纲、杨澜、郝景芳、姚明、梁冬等知名人士的节目入驻平台。

同时,在有声书维度,喜马拉雅已拥有70%畅销书的有声版权和85%网络文学的有声改编权,例如《明朝那些事儿》、《斗破苍穹》和《激荡三十年》等人气作品。

相比之下,蜻蜓FM到2016年10月才上线第一部付费有声书,到2017年才上线第一款付费音频。

可见,喜马拉雅很早就意识到IP的重要性,并在拓展知识付费的维度领先于其它音频平台,可谓是“行业第一”。

当然,想要音频内容丰富,单靠IP也是不够的。

2015年起,喜马拉雅便推出“有声化平台Audio+”,有偿招募UGC主播。在2018年,喜马拉雅又启动“万人十亿新声计划”,宣称将扶持1万个收入破万的主播。

在平台持续推动之下,到2018年8月,喜马拉雅平台主播突破500万,认证主播20万,其中不乏月收入过2万的“叨斯基”、获数百万融资的“日谈公园”等优秀主播频道。

显然,喜马拉雅从大IP入手,打造平台的头部内容矩阵,再通过主播培养及扶持计划,强化腰部UGC力量,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从头到腰,喜马拉雅在一步步构建内容生态。

沿袭这条路径,喜马拉雅逐渐成长为“国内第一音频平台”。

内容供给持续加码,喜马拉雅瞄准的目标还是用户增长和营收突破,但随着用户心智不断成熟,用户需求日新月异,人们对“泛泛而谈”的内容兴趣不大,想“俘获”用户,平台必须深耕垂直内容来锁定长尾人群。

因此,喜马拉雅在不断“做细活”。

2018年,喜马拉雅相继发布针对K12儿童群体的“小布儿童智能音箱”和独立音频App“喜猫儿故事”,以少儿有声读物和硬件产品为尖刀,持续切入儿童服务市场。

在儿童教育维度,音频比视频更能保护儿童视力,而儿童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喜马拉雅将借此不断拓展用户边界。

同时,不少音频玩家也伺机撬动细分市场。2018年7月,考拉FM宣布更名为“听伴”,推出K-radio车载音频解决方案,并与多家汽车厂商达成合作,深耕车载音频场景。

可见,喜马拉雅正参与到这场“垂直游戏”之中。

通过持续强化内容供给,深耕用户细分需求,喜马拉雅构建起“内容-用户-内容”的正向循环,不断实现供需之间的高度匹配,最终拉动用户规模持续增长。截止目前,喜马拉雅总用户已达5.3亿,位居行业前列。

dawei

【声明】:北京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