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对抗网络不和谐,他们做起了线上“居委会大妈”

副标题#e#

来源:硅谷密探(svs-007)

或许大家有发现,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聚合平台都充斥着不和谐,譬如黄暴的信息流,各色贴吧内容良莠不齐...

而现在,有一群美国人聚在一起,用互联网技术给自己谋了个新差事 —— “居委会大妈(叔)”,其实就是在线上帮助创建和维护健康向上的社群。今天,密探就带大家探索下这个非常小清新的新型社交app —— Imzy。他们的团队主张将友善和积极注入到第二代社交平台中,帮助人们传递正能量。

为了对抗网络不和谐,他们做起了线上“居委会大妈”

(IP形象是不是也很萌啊!)

话不多说,显微镜下看产品

在登陆页面上,Imzy的宗旨一目了然:你的社区像你一样有趣/热情/强势/好奇/冒险/有主见。他们这是在强调社群的同感心。

为了对抗网络不和谐,他们做起了线上“居委会大妈”

注册登陆后,用户首先需要选择至少四个兴趣主题,比如游戏,科技,写作和阅读,电影电视,音乐等等。

为了对抗网络不和谐,他们做起了线上“居委会大妈”

紧接着是选择社区。Imzy会根据你选择的兴趣主题而优先推荐一些社区,以及包括Imzy用户指南这类的功能型社区。

为了对抗网络不和谐,他们做起了线上“居委会大妈”

Imzy 对公众开放前,其活跃的社区主要涉及音乐、游戏、谈话类主题。

登录后进入到主界面,信息流由用户所选的社区决定。比如小探选择了Let’s Grab Coffee (LGC)。当前该社区有4423名会员,是Imzy上最大最活跃的社群之一。

LGC社区的主题是:让我们聚在一起聊聊你的一天,并且和你所有的Imzy朋友一起玩乐。翻译成东北话应该是:晚上都上俺家唠嗑,把隔壁二狗叫上;或者四川版:幺妹儿,晚桑我们屋头烫火锅儿,过来耍撒。

拿LGC来说,社区信息流与其他主流社交网络没有很大差别,基本套路和朋友圈是一样一样的:一句煽情动人的话,比如“咖啡就是人生”,然后配一张咖啡的小资图,然后就等着小伙伴点赞直呼“你好会享受生活!”等等吧... 帖终。

为了对抗网络不和谐,他们做起了线上“居委会大妈”

也有高级一点的,比如发起一个类似知乎的提问,“你最怀念的童年的事?”。小伙伴们纷纷留言作答,用户可对彼此的回复点赞。

或者,发起人可以将其他网站,比如个人博客的内容引用过来,Imzy兼容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发内容的时候,可选择包括文字、投票、视频(Twitch),音频(podcast),网站链接,图像等。

为了对抗网络不和谐,他们做起了线上“居委会大妈”

有趣并且周到的是,Imzy用户还可以屏蔽掉一些类型的帖子,比如我可以屏蔽所有的投票贴,或者所有的视频贴。小探认为这这个设计很好的迎合了美国社会人们对自主性的高度渴求。小探屏蔽了“Milestone”这个类别,这里记录了所有Imzy发展过程中的各式里程碑,比如“我们今天上线了投票功能!”,“我们Would you rather 社区有1000名成员啦!” 哈哈,说了是居委会么,自带自嗨属性。

#p#副标题#e#

帖子的展示形式分成两类,一类是基本款展示,有点类似于微博最简单的瀑布流:

为了对抗网络不和谐,他们做起了线上“居委会大妈”

另一类是多功能展示,增加了发帖时间、参与者及头像、主题等内容:

为了对抗网络不和谐,他们做起了线上“居委会大妈”

小探猜测这是Imzy还在做A/B测试,未来应该会选择其中之一作为默认展示形式。

app主菜单中的第二项是个人社区管理。可以直观的看到自己是多少个社区的成员,可以修改自己的兴趣选择(注册的时候一般会选得比较草率,可以登录后慢慢打造属于自己的社区环境和信息流),以及看到每个兴趣下有什么社区可以加入。

为了对抗网络不和谐,他们做起了线上“居委会大妈”

社区推荐可以参考三个指标:活跃度、最新上线和最早上线(社区)。

为了对抗网络不和谐,他们做起了线上“居委会大妈”

个人社区管理的宗旨就是我的社区我做主,请用我喜欢的内容淹没我!

app主菜单中的第三项,也就是下边栏正中心的“+”触键,是用户发帖专用,在发帖前,用户需要首先选择发在什么社区:

为了对抗网络不和谐,他们做起了线上“居委会大妈”

并选择发什么形式的帖子:

为了对抗网络不和谐,他们做起了线上“居委会大妈”

小探个人认为在发帖上,让用户先选择社区与发帖类型会形成心理壁垒,一定程度上降低发帖频次(仅个人意见,未经测试)。当然,一如Imzy创始团队一再强调的:Imzy要打造的是社区文化,并非个人平台,因此,让用户先“走进”(选择)社区再发言的使用流程,与Imzy的使命还是非常吻合的。小探我的第一反应可能与还未对某个社区形成强烈归属感有关。

为了对抗网络不和谐,他们做起了线上“居委会大妈”

当然,小探也联想到“丹巴数字”(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Imzy这么做的原理和大学参加社团其实是一样的:一个人加入太多社团会收获平平;或者说总有那么1-2个社团对一个人的大学生活格外重要。

最后,来看看主菜单的最后一项“个人账户”页面:

为了对抗网络不和谐,他们做起了线上“居委会大妈”

#p#副标题#e#

用户可以在Imzy的不同社区中使用不同的身份和头像,但是在某一个社区只能使用一个固定身份。同时,用户也可以选择实名发布内容和匿名发布,后者尤其适用于倾诉类社区。用户可以通过使用不同身份将自己的职业身份与个人日常身份轻松的区分开来。小探猜测Imzy这招灵感来自假面舞会,而真正塑造不同身份与无形的高手,恐怕还是微信“分组可见”吧(捂脸笑)。

至于“支付栏”(Payments)、“请求栏”(Requests)这些不常见于美国传统社交网络的设计是为何?我们需要先了解下Imzy的初创历史与商业模式。

为了对抗网络不和谐,他们做起了线上“居委会大妈”

创始人与Imzy的前世今生

Dan McComas是Imzy的联合创始人和CEO。他从小就在硅谷倒腾当地社区和支持报刊运营。

为了对抗网络不和谐,他们做起了线上“居委会大妈”

(Dan McComas)

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他曾主创Redditgift,一个让人们在网上互相赠送礼物(脑补实物版收发红包)以及买卖独特礼物(盈利点)的网络平台。后来这个网站被红极一时并有争议的Reddit(娱乐、社交和新闻网站,一说美国版贴吧)收购。

此后,Dan担任Reddit产品高级副总裁,其妻子任Reddit社群管理负责人。后来,二人与Reddit创始人在产品导向、社区管理等理念上严重不和,甚至Dan的妻子还在媒体上透露,其在Reddit任职期间曾受到死亡威胁。(什么鬼,人家只是想安静的经营一个贴吧好么)

为了对抗网络不和谐,他们做起了线上“居委会大妈”

(当时争论的焦点之一可能就是Reddit是否要控制有害内容)

于是,2015年9月,Dan McComas带着前Reddit和Twitter员工在盐湖城成立了Imzy, 一个在基因里注入了友善、健康等元素的社交网络,试图避免美国传统社交网络上出现的骚扰、恐吓等现象。在创始初期,Imzy与已经初成规模的网站合作,将这些网上已经形成的社群和话题导入其中。Imzy早期在酝酿社区时较为稳重和谨慎,实行有限邀请制,旨在酝酿健康积极的社区文化,希望用户在社区中建立起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p#副标题#e#

为了对抗网络不和谐,他们做起了线上“居委会大妈”

(Imzy团队成员)

居然不靠广告赚钱?

商业模式上,Imzy也秉承其创始文化对用户的关注与友好。Imzy创始团队认为,他们可以通过切实让用户收益从而赚钱,而不是通过广告。因此,Imzy决定不做商业广告!不做商业广告!不做商业广告!重要的事说三遍!

其他社交网络应该都秉着“呼吸”或者是“嘲笑”观望Imzy要怎么“跪”着把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而Imzy团队解释了不做商业广告的原因,他们认为商业广告将社交网络的成功与用户利益对立起来,对社交网络的长久发展不利(小探想起自己广告满天飞的Facebook主页,顿时觉得很有道理。)

为了对抗网络不和谐,他们做起了线上“居委会大妈”

(Facebook的烦人广告)

#p#分页标题#e#

因此,Imzy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支付系统,试图通过站内支付流转实现盈利。目前,Imzy站内主要现金流转体现在用户对所属社群支付“小费”。Imzy目前并未对小费实行提成,但鼓励用户将10%的小费用作对网站运营的捐赠。另外,Imzy尝试通过集成一些增值服务,如网上交易平台、众筹平台、社区周边等模式实现盈利。

为了对抗网络不和谐,他们做起了线上“居委会大妈”

目前,Imzy种子轮和A轮共计融资1100万美元,A轮由Index Venture领投。

竞争对手有哪些?

1. Reddit

为了对抗网络不和谐,他们做起了线上“居委会大妈”

前文提到的Reddit是Imzy的最直接竞争对手,它是一个创始于2005年的社交网络(一说贴吧,一说电子布告栏系统)。虽然有饱受争议(主要是网友发布争议性内容引发人肉、骚扰、恐吓等)的黑历史,但Reddit的网站架构、增长速度、活跃用户数量等指标使其“互联网首页”的地位尚未被撼动。

2. Meetup

为了对抗网络不和谐,他们做起了线上“居委会大妈”

Meetup成立于2002年,是美国知名的基于兴趣爱好的支持线下活动的网站(也可组织线上聚会),因其一直以来强烈的品牌特征,Meetup在全球有2千万余用户及21万余群组,靠向聚会组织者收费以维持群组而盈利。近来Meetup发展出为群组找赞助的盈利模式。

3. Facebook Group

为了对抗网络不和谐,他们做起了线上“居委会大妈”

虽然Facebook近期因选举结果争议不断,其社交网络龙头地位尚未受到实质性挑战(17亿月活跃用户哦亲)。作为常用功能,Facebook群组是用来“让群成员就某个特定话题或想法联系、分享乃至合作”。有网络媒体评价说,如果你还不知道Facebook群组这个功能,说明你Facebook使用还不超过1小时。

最后,小探想说:任何火爆的社交平台往往都伴随着不光彩的历史,Imzy想在社交领域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建立积极友善而且能赚钱的社区,难度想必会很大。

注:文章转载自硅谷密探,本期密探:傅鸣,“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硕士,关注积极职场和幸福科技”。

dawei

【声明】:北京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