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站长网(http://www.0527zz.com)认为事实上,腾讯基于自己的社交优势推出了小程序,如今小程序已经足足走过 13 个月,但张小龙的一举一动依然备受关注。百度基于自己的搜索基因推出了熊掌号,“搜索+信息流”双引擎与“百家号+熊掌号”双品牌内容平台,成了百度新的移动战略方向;尽管在官方介绍中,熊掌号有自己的定位,但显然,如果把百家号看作为微信订阅号,那熊掌号就类似于服务号+小程序的综合版本。阿里基于电商也有一些动作,如红人直播、淘宝头条等。他们无疑都是用一个更“开放”的生态去瓦解封闭生态。只是新一轮的PK才刚开始。谁做的好,谁就截杀了别人,谁做的不好,就成了自己的劫难。对于品牌方而言,谁最靠得住?我们不妨从品牌方最为关心的四个维度说说。
1、谁能更开放? 2、谁能制造爆款?3、谁能做品牌延伸?4、谁能沉淀内容?一、BAT都在打开放牌,谁才能真正做到开放?先说第一个,“开放”直接决定着品牌方在谁那里才可能真正“毫无顾忌”。你可能会给我很多有关“开放”的例子,比如微信绝不是去中心化的“乌托邦”。从虾米到易到,从Uber到ofo,因为“诱导分享”而被封禁的各类“刷屏”产品数不胜数。那今天我们不妨从产品找找原因。借用下微博产品经理卫夕的“体验方差”理论,每个产品可以找出一批典型用户,这批典型用户的平均使用习惯就是这个产品的“体验均值”,而其他用户的使用习惯如离这个均值越远,我们就说这个产品的“体验方差”越大。比如腾讯微信的典型用户大概是这样的(具体数值不一定准确):好友数在 300 个~ 600 个之间,每天和朋友不超过 30 组对话,刷N次朋友圈,每个月使用几次微信支付等等。那些微商或希望靠摇一摇和附近的人交友的单身小伙子就会在标准值上下波动,但波动幅度相对小(因为多数用户的需求集中,这些差异性需求频率不高),即微信的“体验方差”小。
产品运营上一直有“抓大放小”“二八原则”的说法,这就意味着微信、淘宝只要继续照顾这些典型用户的感受,就不会也不需要再去倒腾其他事,也就没法“开放”到让你什么都能做的地步。但百度则有可能,他的用户需求千差万别,“开放”后并不会影响核心用户体验。而品牌方则可能在百度这里圆各类梦。也就是理论上,百度会更加开放,去边界化趋势更加明显。我们不妨看看熊掌号目前的开放程度,就包括向全行业开放注册、内容和服务的形态全开放、以及百度所有的能力包括NLP等AI能力都会向熊掌号开放。这背后实际上是熊掌号希望通过开放,将所有内容和服务连接起来,包括内容生产者、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之间的连接以及从内容到服务的连接。
之前,智能分发+社交分发,一度被看成是内容分发的最优解。只是智能分发的代表头条内容劣质的问题一直没得到彻底解决,而社交分发的代表微信公众号、QQ空间与用户建立的弱关系(头条如今也在力推“粉丝模式”)也逐步失灵;更大的问题是这种分发方式导致了内容的粗鄙化。看看视频大号“陈翔六点半”一个偷情小视频可以在QQ空间创下近 4 亿的点击、 600 多万人点赞;而咪蒙被禁言之前,类似《嫖娼简史》这样的文章比比皆是。这种粗鄙化的内容即便穿上人工智能的外衣, 满足的也只是用户的“伪需求”(除非你要承认你只喜欢这样的内容)。尽管平台方宣扬这是根据个性喜好的推送,但仍然是流量思维下的产物,用户是被动接受挑选过的内容。算法也好,订阅也好,都是平台方在猜用户需求,去推送。参考勒庞在《乌合之众》中的描述,群体(社交)的喜好很多时候并非最优解,而由于人性中对一些低俗内容的偏好,加之机器推荐模式僵化的特点,内容粗鄙化似乎是一道无解题。但如果换一种方式呢,平台依然去帮忙挑选,但让用户主动去搜,这样会不会好点?我们知道,百家号是基于信息流,熊掌号是基于移动搜索,这是一种新型的信息聚合与检索形式形态。对用户而言,此时百度搜索不只是一个搜索工具,而成了“人找信息”和“信息找人”的双向交互方式。过去,在百度搜索的流量生态里,用户点击、浏览、然后离开。过程中,用户不会在意是谁给他提供内容,和站点也没有太多交集。现在,当搜索结果中出现了熊掌号的内容之后,百度会在账号旁设置关注按钮帮助内容和服务提供者沉淀用户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