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经济下家用智能分类垃圾桶需求量也会大幅提升?

对于AI难以识别的垃圾,用户可以手动输入垃圾信息,通过手淘搜索“你是什么垃圾”也可进入智能识别系统。

将AI引入垃圾分类似乎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淘宝目前只是在垃圾分类的前端及垃圾分类的投放阶段引入了AI的识别功能。而其实,从2007年开始,美国等国家便开始了垃圾分拣机器人的研发工作,之后这个热潮便迅速在全球范围之内蔓延普及,目前在各国的垃圾回收工厂之中,机器人的身影已经十分常见。

这些机器人通过视觉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的引导,能够使用机械臂寻找、识别和分类目标,并通过吸盘或是机械手从垃圾中分拣出各类可回收物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加持之下,它们的垃圾识别率和分拣成功率往往在80%以上,效果异常显著。

目前国内垃圾分拣站仍旧使用人工进行垃圾分拣。相比机器人分拣,人工分拣不仅可能效率低下,而且垃圾站的环境对人体的损害也是巨大,臭味、细菌、有毒有害物品直接伤害着垃圾分拣员工的身体。在之前有关垃圾分拣员工作状态的报道中,不少网友表示“隔着屏幕都闻到了味儿”。

如果能够利用AI智能机器人来代替人工分拣员,将人从垃圾分拣流水线上解放出来,在垃圾后端处理阶段运用互联网、科技来减少更多的人力成本,就可以让回收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毕竟在电力充足的情况下,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休息的工作。

机器人时代,物流配送行业中机器人的身影并不罕见。在垃圾分类领域,需要的不仅是一个会移动的机器人,更为关键是要引入智能分辨系统。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远的事业,要想从根源上管理垃圾分类,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垃圾分类和环保教育始终是一种 “ 软需要 ” 。

目前出版行业销路最畅的应该就是教辅类以及儿童类书籍的书籍。而垃圾分类教育如果从儿童切入,可能效果颇佳。比如出版社和相关媒体可以通过游戏、漫画、视频之类来对小朋友进行教育。这就需要媒体、出版行业进行创新创作,或者依靠第三方平台来提供足够的内容。 如何将垃圾分类知识更好的融入市民的生活,让垃圾分类成为市民发自内心认可的行为,而不是一种可以用钱解决的“麻烦”。

需要承认的是,目前国内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远远不如早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开始的德国。日本等国家,据说日本的垃圾分类严苛到令人发指的程度。或许,只有严格的制度才能让市民的脑海里快速的形成对于垃圾分类的条件反射,然后才能发展成为一种意识习惯。

19年过去,垃圾分类终于正式落地,“垃圾围城”的现象或许有望得以改善。只是在这场垃圾分类大战中,新的财富蓝海或许已经显现。雷军曾说“只要站在风口上,猪都能被吹起来”,而马云也曾作为回应般的表示:风口过后,被摔死的都是猪。

如今,在垃圾分类这个风口上,出现多条细分赛道。那些冲在前阵的先锋者们最后是折戟沉沙还是扶摇直上,目前仍未可知。

dawei

【声明】:北京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