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只是在垃圾后面多了个分类,却能淘出金子,更有可能创造新一轮的创业热潮。”有部分网友认为,随着各大城市即将实施垃圾分类的消息传来,无论是怀揣梦想的“雏鸟”,还是愈挫愈强的“老兵”,都不约而同地向垃圾堆扎了进去。只是不知,面对 2000 亿元垃圾分类的蓝海市场,有多少创业者是举着银样蜡枪头在临阵磨枪,又有多少项目是为了垃圾分类而迅速堆积的虚火?
“大家赶紧拿主意,时间很紧了,没工夫在这儿磨叽。”晚上九点半,在深圳宝安中心地铁站附近的一座写字楼内,一间面积不大的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十多个年轻人挤在狭小的会议室里,正进行着激烈的讨论。创始人张幼宝(化名)心里很急,因为公司正面临着一次难得的重大机遇,“上海实行了垃圾分类,深圳也早已开始清撤住宅楼梯间垃圾桶,估计快要推动分类了。”
他最近已经看到,一些小区、住宅楼已经开始有动作,垃圾分类正在走进社区。这家创企成立于 2014 年底,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技术授权。一直以来,公司研发的智能机器人产品大多是用于餐饮自助点餐、商超自助咨询等服务。实际上,生意一直做得不温不火。张幼宝告诉懂懂笔记,自从垃圾分类政策推出,北上广深的不少创业者都在打造新的创业项目,有的是上门代分类、回收住户垃圾,有的是协助分拣垃圾,顺便捡走值钱的瓶罐,还有各种五花八门的垃圾分类应用程序。稍微“科技”一些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垃圾分类拍照识别应用、垃圾扫码识别分类系统、厨余垃圾智能收集桶等等。“目前很多创业项目归纳起来有两类,要么专注‘垃圾’,要么专攻‘分类’。”
张幼宝表示,广深地区的创业者很多都是在垃圾分类领域发力。而他和团队则打算借助自身在智能硬件方面的研发优势,开发一款能够协助用户进行智能化分类的垃圾桶或机器人。这几天,小伙伴们就垃圾识别分类的方式,就是影像识别和感应识别二者之间产生了分歧,“现在真的没有时间在这吵了,赶紧拿出商业计划书(BP),不然要落后挨打了。”张幼宝表示,技术的实现方式不是最重要的,当务之急是快速启动创业项目,以免被别的创业者赶超——尤其是面对投资者时,越早拿出BP越可能提前拿到投资。当被问及“确定垃圾分类智能硬件的功能之后是否需要测试样机”时,他笑着表示,“没有那个时间了,等样机调试完成,垃圾分类的风口就过了,想弯道超车都难。
我们周围有不少同行,都已经拿出成熟(垃圾分类)的智能硬件项目计划书了。”据张幼宝透露,一些创业者做出BP并不会急于去拿出产品,而是等着新的投资到位。在他看来,垃圾分类赛道上的参赛者太多,只有获得资本的助力才能跑得更快,“最近参加了几次路演,80%都是垃圾分类相关的项目,你看现在谁还在那里琢磨先先打磨产品,这可是快鱼吃慢鱼的市场”。那么,如此众多临时抱佛脚“造”出来的垃圾分类创业项目,投资机构又是如何看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