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站长网(http://www.0757zz.com)认为医院数字化建设是医疗行业数字化的最重要部份。由于经济环境发展差异、各地政策不同以及医院对信息化重视程度轻重,当前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成果可谓是“参差不齐”。既有还手写挂号单的“落后”医院,也有已经利用AI、大数据技术介入诊疗过程的高新医院。总体来说,当前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呈现出三种发展阶段:基础建设数字化、整体医疗数字化、未来医疗智能化。
目前大多数医院已经开始或完成了基础建设的数字化,使用HIS(医院信息管理系统)、PAC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EMR(电子病历系统)、L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几大数字化系统为基础串联起门急诊业务系统、住院业务系统、影像系统、药品库房系统等整个医院的业务运行。根据相关机构对医院信息化的调查结果,在医院已经应用的系统中,住院护士工作站系统占80.31%,门急诊医生工作站系统占63.48%,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占58.75%,电子病历系统占52.59%,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占40.26%。总的来说,医院的数字化基础建设,绕不开这些数字化系统的使用——对医疗过程应用数字化系统、对医疗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数字采集。
总体说来,有三点可以作为医院的数字化基础建设完成的象征:病历无纸化、诊断无胶片化、通讯无线化。
医院完成数字化基础建设后,医疗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均进入医院的数字化系统中运转。系统所产生的体量巨大的数据,对于刚完成数字化基础建设的医院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一份128排的CT影像数据大小有150M左右,一个人的全基因数据1.5GB,一个三甲级医院一年产生的数据可以达到40TB,医疗数字化数据之大可见一斑。
因此初步完成数字化基础建设的医院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系统互相独立,数据不互通。数字化建设初期,医院往往以科室、业务为核心建立诸多系统和信息平台。这些系统平台虽然在有限范围内起到信息共享和实现科室业务的功能。但很多系统互相独立、缺乏整体规划,日益形成信息割据和信息孤岛的局面。同时也增加了系统的管理成本和维护成本。
2.缺乏系统地维护更新。同样是由于各系统互相独立没有整体规划,医院数字化系统往往日日有BUG,处处需维护。导致维护人员疲于奔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原有的各系统一边漏洞百出地维持医院日常运营,一边又很难有魄力进行各系统的梳理规划,形成统一、无缝的医院整体数字化系统。
3.院内外信息鸿沟。病人在院外过往电子病历等信息,如果提供给医生,可以为诊断提供参照,如慢性病的过去用药情况、禁忌情况、长期诊疗手段与效果。同时病人在医院的就医信息,在转诊、院外报销、院外保健的时候同样重要。如果数字化系统无法实现联通、协同,那么医院的数字化转型只是带着镣铐的舞蹈,处处受制。
在整个医院数字化体系之下,内部医院各系统互联互通,业务流程不受阻碍,患者从挂号起每一条数据都有条不紊的伴随着患者就医进程在医院系统中流转处理,医院整个医疗系统既为看诊就医提供参考支持,也支撑着医院系统的正常运转。外部医院数字化系统要达到法律允许开放的数据医院与医院间、医院和患者间、医院与政府间的互联互通、医疗协同,为病人的院外诊疗及健康保健提供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