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运营商提供了数百种“优惠政策”其实是隐藏着多种套路

电信黄海网(http://www.huanghaiwang.cn)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6月,我国手机用户的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已经达到4.24GB,远超去年同期的1.55GB;今年上半年,移动流量平均资费相比2017年年底降低了46.2%。

根据上述数字,新浪科技粗略算了笔账:假若1G流量大约为30元,2017年的月均是1.55G,则每月在流量上的花费为46.5元。反观2018年,资费降低了46.2%,即1G流量约为16.1元,月均4.24G,则每月要花费68.4元。

综上,今年的流量反而超去年22元,降费何在?换言之,用户在降费上的感知度不高,实际花费可能更多。

比月均计费更可怕的是,运营商在套餐转变上的“心机”,正逐步成为了其新的“收费黑洞”。

据媒体报道,有运营商曾给北京一客户致电,称“129元本地不限量套餐”不划算,强烈建议改为“199全国不限量套餐”。用户在更改后发现,不出差、少上网的使用习惯完全不需要该套餐,查询得知,“19元套餐”足以满足其需求。

“后来我了解后才发现,有每天1元1GB的优惠,即便我天天花1元,加上基础套餐,每个月才五六十块钱,为啥要我掏199元?”

电信分析师张启德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表示,目前运营商存在多种套路:

首先是让规则尽量复杂化。运营商正是凭借用户“不懂规则”的心理,在语音、短信、流量等方面进行“拼接”,尽量让套餐复杂,并从中牟利。根据业内观察,男性普遍不愿详读规则,所以“上套”比例要高于女性用户。

其次是“无限量”的夸大宣传。目前运营商多数推广的是所谓“无限量套餐”,实际上在使用达到40GB后会降速。张启德认为,从4G降为3G或2G,虽然依旧无限,但毕竟用户理解的无限量是持续使用4G,所以存在夸大宣传的嫌疑。

再次是捆绑销售的猫腻。这是向家庭推广的利器,流量与家用宽带捆绑且套餐无法更改,例如129元包含宽带和1GB手机流量,但流量明显不足,实际消费要远高于初始价格。

很多用户或许不解,在流量主宰的当下,运营商为何要限速?

实际上,限速受到了企业策略与技术迭代的双重影响。一位通讯业技术人员告诉新浪科技,从目前的技术看,移动网络信号基于基站实现,每个基站会有上限负荷,如果完全不限量,则会给部分区域的基站带来严重压力,甚至超负荷无法运转,这也是在部分人流集中的地区,手机会出现加载慢、网络卡的根本原因。

该人士指出,目前多数国家均未做到完全不限量。例如美国的电信运营商Sprint,每月可畅享使用短信、通话及流量等,但同时规定观看视频的限速为500Kbps—600Kbps;而运营商Verizon的无限量套餐,与国内套餐相似,亦有10GB后转为3G,22GB后转为2G等规定。

从运营商的策略看,此现象催生出了高价的流量“加油包”。新浪科技查询中移动官网,目前“加油包”的费用为10元/100MB、30元/500MB、40元/700MB等。

“这也完全体现不出运营商降费的诚意”,张启德多次建言,运营商应少些套路多些真诚,如实全面地反映信息,不应在套餐上设置过多障碍,“提速降费不是口号,更不应成为运营商与用户打‘游击战,拉锯战’的阵地”。

事实上,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投诉量也反映出了问题的严重性。

根据中消协近期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共受理电信服务类投诉超过1.6万件,同比增加26.3%;主要投诉内容是套餐资费不明确、告知不详实、收费名目繁多等问题。

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会长邱宝昌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提速降费整体是不断取得进展的,但运营商在设计资费过程中,利用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设计种种“套路”,若不解决这个问题,降费就难以落到实处。

dawei

【声明】:北京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