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传统茗茶的种类还是讲究,应该比咖啡有过之而不及,这里面能组合创新的地方太多了。星巴克有拿铁、摩卡、卡布基洛等经典花式咖啡组合,喜茶有奶盖,奈雪有水果茶,鹿角巷有黑糖珍珠,新式茶饮能玩的多了,除了牛奶,还有无数种排列组合调制出各种口味。至于佐食,欧包还只是开始。茶饮品类创新的能力,就不多说了。
如果说以前的奶粉奶茶还拿不上台面,升级后的新式茶饮无论从品质、品类还是颜值,都不逞多让了。
星巴克能在喝茗茶的中国培养起喝咖啡的习惯,新式茶饮的培育速度只会更快,市场数据也摆在那里。别忘了,星巴克也一直在中国卖茶。
以喜茶和奈雪为代表的新式茶饮,在空间塑造上的重投入显然参考了星巴克“第三空间”的打法,都是在核心商区开店,且普遍面积较大,精装修,空间设计感强。
据《零售老板内参》调查,“奈雪的礼物”新店型引入了AI和人脸识别技术,成本高达600万,而原来标准的“一年四季”主题店,成本则是300万左右。另一家新近获得过亿元Pre-A轮融资的茶饮品牌乐乐茶,其单店一次性投入同样在300万元左右,首家门店投入更是达500万元。马东的谢谢茶,首家店在北京三里屯,成本自然也不便宜,喜茶在那里也有家黑金店。
环境好还只是硬件上的达标,关键还在于软件上对于氛围的打造和文化的渲染,对品牌的定位十分重要。喜茶的Slogon是“一杯喜茶,激发一份灵感”,想要传递的核心理念是酷、灵感、禅意和设计,标准店以白灰为主导的简约风格。在主体基调不变之外,还设有粉色主题店、黑金店、LAB店等主题店做各种风格的尝试。奈雪则是以20-35岁年轻女性为主要客群,整体偏女性审美,打造“闪闪发光的精致盒子”,试图呈现明亮温暖的感觉,在细节中体现茶叶冲泡的过程。
不难发现,二者皆是试图在传统茶文化和现代潮流中间找到一种平衡,从理念上而言,和星巴克“咖啡文化+现代设计”的风格是对等平衡的。优点在于作为新兴品牌在设计探索上还具有很大空间,并且多变的风格有助于俘获年轻人群;缺点在于功能属性上不如星巴克清晰,星巴克沉淀出的商务和工作的氛围十分浓厚,白领人群粘度高,且工作和生活的诉求本身就不同,前者要求稳定,后者追逐多元。
摆在新式茶饮品牌面前的问题是,仅仅只是具备社交的空间属性,如何留住多变的年轻人,太模糊风格不具辨识度,太精准又会失去潜在消费者。但至少茶文化是有根基的,接下来只是时间的问题。一个有趣的趋势是,当新式茶饮在空间体验上不断推陈出新时,开创“第三空间”的星巴克反而因为资本的压力不断压缩空间的舒适度,越来越硬的椅子显然是不想让消费者久坐,这会让它逐渐丧失空间的优势。
被坪效驱逐的客人会去哪里?一部分被重视开阔空间,甚至提供吸烟区的漫咖啡接手,一部分就流到了新式茶饮店里。毕竟,这两个地方的逼格看起来都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