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唯品会(中国)有限公司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立案调查。
经查,2020年8月至12月,唯品会(中国)有限公司为获取竞争优势及交易机会,开发并使用巡检系统,获取同时在本公司和其他公司上架销售的品牌经营者信息,利用供应商平台系统、智能化组网引擎、运营中台等提供的技术手段,通过影响用户选择及限流、屏蔽、商品下架等方式,减少品牌经营者的消费注意、流量和交易机会,限制品牌经营者的销售渠道,妨碍、破坏了品牌经营者及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和服务正常运行,违背了自愿、平等、公平、诚信原则,扰乱了公平竞争市场秩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规定。
2021年2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唯品会(中国)有限公司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处罚金额300万元。
更新:
公告
唯品会已经收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唯品会对行政处罚决定书载明的违法事实没有异议,接受行政处罚决定,将及时履行,并将按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要求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进行全面整改。唯品会将以此为戒,全面加强公司经营合规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唯品会(中国)有限公司
2021年2月8日
相关阅读:
商品不正当价格被罚50万,唯品会:将按要求全面整改
澎湃新闻记者 吴雨欣 综合报道
12月30日,针对“双十一”前后消费者反映强烈的网购先提价后打折、虚假促销、诱导交易等问题,根据价格监测和投诉举报等有关线索,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广州唯品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唯品会)开展自营业务不正当价格行为进行了调查,并对唯品会处以50万元人民币罚款的行政处罚。
对此,唯品会回应称,唯品会已收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价格检查的行政处罚通知,唯品会尊重并坚决执行监管部门做出的处罚决定,将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整改,进一步规范经营活动,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2020年12月3日至12月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唯品会2020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的价格行为进行了检查,发现唯品会在销售商品时,存在不正当价格行为。
一、2020年11月27日,唯品会销售电饭锅煲(商品编码FB40Simple111),商品销售页面标示“全网低价199元”。经查,唯品会无法提供199元为全网低价的证明材料。
二、2020年11月26日,唯品会销售苹果笔记本电脑(商品编码:裸机MPXU2CH/A银色),商品销售页面标示“全网低价7999元”。经查,唯品会无法提供7999元为全网低价的证明材料。
三、2020年11月26日,唯品会销售波司登羽绒服(商品编码B00145935-5177),商品销售页面标示“全网低价1189元”。经查,唯品会无法提供1189元为全网低价的证明材料。
四、2020年11月26日,唯品会销售Ecco女鞋(商品编码20763301385),商品销售页面标示“¥1829 ¥2199 8.4折”。经查,唯品会以划线价为折扣活动基础价格,并未准确标明划线价格的含义。
五、2020年11月26日,唯品会销售斯凯奇外套(商品编码L420W277-002K),商品销售页面标示“¥359 ¥699 5.1折”。经查,唯品会以划线价为折扣活动基础价格,并未准确标明划线价格的含义。
六、2020年11月26日,唯品会销售欧莱雅日霜+晚霜组合(商品编码:60920200723346),商品销售页面标示“¥339 ¥490 6.9折 券后价¥329”。经查,唯品会以划线价为折扣活动基础价格,并未准确标明划线价格的含义。
七、2020年11月26日,唯品会销售飞利浦电动剃须刀,商品页面标示“¥188 ¥699 2.7折 券后价¥182”。经查,唯品会以划线价为折扣活动基础价格,并未准确标明划线价格的含义。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为,唯品会上述行为构成了《价格法》第十四条第(四)项“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不正当价格行为。对唯品会责令改正、警告,并罚款50万元。
【平台反垄断指南落地,与意见稿相比这些表述有变化】
澎湃新闻记者 吴雨欣
靴子终于落地。
2月7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发布《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简称:《指南》),这距离《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已将近三个月。
同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发布《指南》解读,其中提及,近年来,我国平台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要求商家“二选一”、大数据杀熟、未依法申报实施经营者集中等涉嫌垄断问题的反映和举报日益增加。虽然我国《反垄断法》的基本制度、规制原则和分析框架适用于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但由于平台经济商业模式和竞争生态复杂,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有必要在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和指南做好衔接的基础上,结合平台经济的发展状况、经营特点和运行规律,制定《指南》。
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指南》做了哪些改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进行了对比梳理。
“二选一”可能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定交易行为
《指南》由总则、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和附则等六章组成,共24条。在《征求意见稿》公布时,业界就更为关注电商平台二选一,到底应不应该被反垄断?大家常提的“大数据杀熟”如何认定?而这些焦点问题均在《指南》中体现。
《指南》第十五条限定交易中规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可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无正当理由对交易相对人进行限定交易,排除、限制市场竞争。分析是否构成限定交易行为,可以考虑以下因素: (一)要求平台内经营者在竞争性平台间进行“二选一”,或者限定交易相对人与其进行独家交易的其他行为; (二)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或者通过其指定渠道等限定方式进行交易;(三)限定交易相对人不得与特定经营者进行交易。
其中,考虑因素(一)中的表述,与《征求意见稿》中的“要求交易相对人在竞争性平台间进行‘二选一’或者其他具有相同效果的行为。”略有差别。
从交易相对人改为平台经营者,什么是平台经营者?《指南》做出解释,平台经营者是指在互联网平台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以下统称商品)的经营者,平台经营者在运营平台的同时,也可能直接通过平台提供商品。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对比发现,在限定交易考虑的因素中,已由原来的四条变成三条,删除了“限定交易相对人与其进行独家交易”,并对“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做了“或者通过其指定渠道等限定方式进行交易”的补充。
在分析是否构成限定交易上,可以考虑两种情形,《指南》增加了“屏蔽店铺”、“有证据证明”等表述。具体如下:一是平台经营者通过屏蔽店铺、搜索降权、流量限制、技术障碍、扣取保证金等惩罚性措施实施的限制,因对市场竞争和消费者利益产生直接损害,一般可以认定构成限定交易行为。二是平台经营者通过补贴、折扣、优惠、流量资源支持等激励性方式实施的限制,可能对平台内经营者、消费者利益和社会整体福利具有一定积极效果,但如果有证据证明对市场竞争产生明显的排除、限制影响,也可能被认定构成限定交易行为。
值得关注的是,不是所有的限定交易都是“二选一”,也可能平台有正当理由。对此,《指南》也给出可能存在的正当理由。
同《征求意见稿》相比,理由都是五条,但表述略有改变。其中,第二条“为保护知识产权、商业机密或者数据安全所必须”,《指南》增加了“商业机密”的表述,第四条“为维护合理的经营模式所必须”,《指南》删除了《征求意见稿》中“为维护平台合理的经营模式所必须”中的“平台”二字。
据了解,在“渠道为王”的零售业竞争中,“二选一”向来是有效的一招,从2013年开始,每年的双11、618电商大促总是伴随“二选一”“垄断”的关键词。
2020年12月24日,据新华视点消息,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举报,依法对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实施“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2021年1月14日,新华视点再次报道,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举报,依法对唯品会(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唯品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涉嫌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立案调查。
“大数据杀熟”可能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差别待遇行为
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的现象,许多人曾怀疑自己碰上了“大数据杀熟”。
在《指南》的第十七条“差别待遇”中指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可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无正当理由对交易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实施差别待遇,排除、限制市场竞争。
分析是否构成差别待遇,可以考虑三个因素:(一)基于大数据和算法,根据交易相对人的支付能力、消费偏好、使用习惯等,实行差异性交易价格或者其他交易条件;(二)实行差异性标准、规则、算法;(三)实行差异性付款条件和交易方式。
相较于《征求意见稿》,《指南》删除了“基于大数据和算法,对新老交易相对人实行差异性交易价格或者其他交易条件”的考虑因素。
同样,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实施差别待遇行为可能也有正当理由。若是新用户首次交易,比老用户价格便宜,是否构成“差别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