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方面主要通过已经实验过多次的直播带货这一形式,在直播间上有相应的快速跳转页面链接;抖音方面,主要通过小程序作为枢纽,用户在短视频看到分享的感兴趣的商品后,可进入到接入相关电商平台的链接或者抖音关联小程序进行购买。
从具体效果来看,今年618“短视频+电商”组合之间也确实产生了不错的化学反应。
从目前公开的数据来看,抖音方面以各种细分品类分话题挑战赛等方式为基本承载形式,相关专项挑战赛总播放量超过120亿次,带货能力TOP30的达人促成商品分享交易额破4亿;而以“老铁文化”著称的快手同样不遑多让,以“小商品之都”义乌为例,平台粉丝1万以上的帐号超过2200个,部分义乌小商品城档口用户的拿货量高达20%。
跳过商业架构设计的外力因素影响,决定用户购买行为发生的主要驱动力主要源于两方面力量:
一是该有用户本身属于短视频平台的重度用户,记录了点赞、转发、评论等大量使用习惯和行为路径;二是用户与网红达人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建立起了信任联系。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短视频电商本质上其实是种社交电商的形态。
近年来,作为搜索电商这一宏观一级入口概述的补充,基于联系与信任的社交电商成为电商界新的宠儿。而在消费升级以及多元场景升级刺激下的用户社交需求越发多样化,社交的形式也逐渐增多。不同定位的社交软件,也决定着它们各自不同的电商潜力。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姆提出了“六度分离”理论,称只需六步就能将彼此毫不相关的两个人以某种方式联系到一起,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脉络中,任意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亲友的亲友”建立联系,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五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
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因而自这一理论自提出伊始便一直争议不断,因为从现实情况来看,六度分离理论只是一种过于理想状况下的讨论,在实际社交场景中,有些人你不想加,有些人你加不上。
而在互联网江湖(VIPIT1)团队看来,六度分离理论本身也有可取之处,它反应的其实是社交的裂变和传播功能,社交零售这一商业形态产生的出发点其实也基于如此。但与此同时,陌生人社交vs熟人社交:定位不同,裂变“上限”差距显著。熟人社交与陌生人社交对比而言,基于熟悉、血脉的集聚以及基于兴趣的集聚,它们各自理论上所能裂变到的规模是存在明显差距的。